close

  【環球網綜合報道】臺灣《中國時報》24日文章,原題《臺灣光復 重新建構國族認同》,全文摘編如下:
  “臺灣光復”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劃時代大事,也是臺灣主體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,但近年臺灣社會對“臺灣光復日”總是相當冷漠。此一現象緣由是臺灣社會“國族認同”的撕裂,其源頭是我們歷史記憶的斷裂。
  對此,論者不乏認是因近20年來李、扁的學校歷史教育所致。惟目前臺灣社會中高齡層民眾也同樣的冷漠,他們年少在學校時是接受當局高強度“大中國主義”的歷史教化,故其國族認同異化是在離校後所謂“終生學習”階段。
  迴首國民黨政府遷台,蔣介石父子略輸文采,第一代外省高官陷於去國懷鄉與反攻大陸思維,執政時國族教化流於八股,不是將鄭成功反清復明簡單化,就是將日據末期以“皇民化”一語略視,形同抹煞上一代本省民眾的記憶,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,則因事涉執政,嚴禁談論,致使當局的歷史論述斷裂失真。及至戒嚴晚期,當局治理鬆動。“分離主義基本教義派”以臺灣主體為名,選擇性的連結上一代本省民眾生活經驗,扭曲建構所謂“日本殖民統治肯定論”的反論述,當局無力抗衡,其歷史話語權逐遭下架,執政40年的國族教化影響一潰千里。
  日據殖民時期是殘酷歧視統治的50年,但因當局論述未能與其治下的這塊土地連結,使民眾不乏以個人生活經驗覆蓋國族歷史記憶,抨擊當局“扭曲歷史”。就以日據末期日本當局大肆摧殘中國宗教為例,臺南知名某君就認為“到了戰爭末期,日本人也不破壞廟寺,只是禁止如乩童般的迷信行為”,並對日本殖民50年諸多“贊許”,甚至“感謝當時的日本人”。
  惟歷史真相是,日本當局認為臺灣寺廟內所供奉的神,全都是中國神。因此,日據末期日本殖民政府乃以寺廟整理為名,在臺灣大肆摧毀寺廟。據臺灣“總督府”的調查,1936年臺灣有寺廟3403座,1942年減少31.6%,其中搗毀361座、移供他用819座、燒毀或搗毀神像13726座,故遭臺灣民眾極力反彈。
  事實上,臺灣光復時臺灣全島熱烈歡迎臺灣回歸祖國,日本記者伊藤金次郎描述當時臺灣“民眾是不分晝夜地狂歡不已”“普天歡騰到渾然忘我的程度”。因此,如果“日本殖民統治肯定論”是歷史正確,則誠如學者陳翠蓮博士反思,“那麼,日本戰敗時臺灣人為何不是與日人同悲,卻有相當多的人感到興奮激動,慶幸能夠脫離日本殖民壓迫。……反而歡迎同族大國的統治”。換言之,當時的民眾並未“感謝日本殖民統治”。
  今天,兩岸雖已進入大交流時代,但兩岸民眾在近現代的國族歷史記憶仍多所斷裂,即使1945年兩岸曾共同走過的“臺灣光復”亦然。故我們應攜手以真歷史反映我們與這塊土地的連結,彌補歷史記憶的斷裂;以真歷史充實“臺灣光復”的內涵,賦予“臺灣光復”新國族認同的時代意義,為兩岸“和平統一”累積條件。  (原標題:台媒:臺灣社會冷對光復日 緣由國族認同的斷裂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i23giqvw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